第一代電腦 真空管(西元1940~1958)

第二代電腦 電晶體(西元1959~1963)

第三代電腦 積體電路[IC](西元1965~1970)

第四代電腦 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西元1971~)

第五代電腦 據說是人工智慧

技術的發展演進趨勢

CH.1硬體方面

1.體積愈來愈小

  最早的電腦ENlAC是使用了18800真空管製造的,因此體積大、散熱差、功能有限。

  一直到西元1959年電晶體問世,改善了真空管的缺點,使電腦系統的體積變小,電晶體的大小大約是真空管的二十分之一。

  西元1959積體電路[IC]正式問世,積體電路[IC]的出現,使得指甲大小的面積可容納許多電晶體計算速度幾乎快到以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

  西元1975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出現,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可裝進上萬個電子原件,體積比第一代電腦小了數百倍,計算速度快了千倍以上。

 

2.速度愈來愈快

  電腦裡的功能之一 資料的處理與運算

  個人電腦的中央處理單[CPU]8086/8088系列的時候,速度只有4.77MHz,隨著科技的進步,CPU也開始進化至Pentium IIPentium III等級,甚至是更高,處理與運算的速度已超過百倍以上。

 

3.周邊設備品質愈來愈高 *沒有全都列出來

  從單色到彩色,從十四吋到二十一吋,甚至是三十吋以上的電腦or電視顯示器

  軟式磁碟機[FDD],從5.25吋磁碟片(容量1.2MB)3.5吋磁碟片(容量1.44MB),到容量 100MB120MB以上的磁碟片。

  硬式磁碟機[HDD],從10MB40MB580MB到目前普及的2GB3.2GB4GB6.5GB8GB,甚至是TB以上都有。

  唯讀光碟機[CD-ROM],需要使用特別的CD燒錄機(CD-R)將資料寫入,光碟片儲存容量有650MB,只能寫入一次。目前已有可重複讀寫的光碟機(CD-RW)出現。

 

CH.2軟體方面

依照提供的使用者操作環境,作業系統可分為:

1.文字式操作環境

  當使用者想要電腦執行任何動作時,都必須先從鍵盤上鍵入一個個文字命令,在電腦接受命令執行後,結果也是以一列列的文字顯示。

2.圖形式操作環境

  隨著作業系統的不斷更新,現在是以功能表單或圖形符號的方式,直接顯示在螢幕上,引導使用者操作。

  應用軟體來說,新的軟體不但在功能上多了許多,配合各行各業的需求,發展出更多更適合工作用途的軟體。

 

軟體方面的發展:

1.安裝簡易+自動化

  軟體的安裝透過視窗作業系統下,變得簡單。大部分的軟體,只要將軟體的光碟片放進光碟機中,便可自動執行安裝程序。

  在安裝過程中,藉由軟體所提供的安裝精靈功能,安裝者只需透過滑鼠,點選按鈕,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即可完成軟體的安裝。

2.整合性的套裝軟體

  及軟體中包含了不只一種軟體,還包含了其他相關配合的軟體,提供使用者更完善的使用環境。

3.網路化的發展及網頁化的介面

  在網路蓬勃發展下,透過網路作整合工作的軟體也逐漸增加。

4.元件的使用與擴充

  除了原先軟體提供的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元件或安裝Plug-in的程式,擴充軟體本身的功能。

 

應用範圍的發展趨勢:

  目前電腦的應用,結合了Internet、通訊網路以及視訊的發展,達到節省時間、成本和打破空間地方的限制,縮短溝通的距離。

  利用電腦建置【虛擬實境】的人造世界,讓使用者藉著特殊的介面,在虛擬實境中轉頭、移動,看見和感受不同的場景,另外還可以開啟物件,如同身處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

 

總結

  電腦與人類的關係,目前已結合的愈來愈緊密,對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造成不小且深遠的影響。

 

  

2013/03/03

arrow
arrow

    睦洛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